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->党群之窗->纪检监察

拔葵去织

2018-09-28



【画中深意】

成语“拔葵去织”,最早见于《史记·循吏列传》:“(公仪休)食茹而美,拔其园葵而弃之。见其家织布好,而疾出其家妇,燔其机。”大意是:公仪休吃了家里的冬葵菜,觉得很好吃,就把自己家园子里的冬葵都拔了扔掉;看见妻子织的布很好,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,并烧毁了织布机。

自家园子种的冬葵好好的就拔了,妻子因织得一手好布却被逐出家门,公仪休这“拔葵去织”,不免匪夷所思。种菜织布,补贴家用,再寻常不过的事儿,为什么在公仪休这儿就通不过呢?

《史记·循吏列传》里的另一段话似乎可为此注解:“公仪休者,鲁博士也。以高弟(品第高)为鲁相。奉法循理。无所变更,百官自正。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,受大者不得取小。”

这段话明确体现了公仪休的治国理念:官员既然已经有了俸禄,是在大的方面获得了,就不要在小的方面去谋求。诸如民众务工、务农、做小本生意,是取小利,官员如果兼做农工、买卖,就是与民争利了。

原来公仪休是站在一国之相而不是平民的角度看待“葵与织”。知此,再回头看那不近情理的“拔葵去织”,似乎不无道理。

“拔葵去织”的核心理念是不与民争利。官员手中有权,一旦与商人勾结,自然产生腐败。自家或直系亲属经营企业,更是近水楼台,企业就会做得风生水起而不虑竞争对手,如此必然导致富者越富,穷者越穷,最终使社会两极分化。

《隋书·卷二十四·志十九》就记载了一则“官倒”与民争利的故事:“每急徭卒赋,有所征求,长吏必先贱买之,然后宣下,乃贵卖与人,旦暮之间,价盈数倍,裒刻征敛,取办一时。强者聚而为盗,弱者自卖为奴婢。”因为事先知道消息,长官先贱买、囤积,然后发布政令,抬高价格后再贵卖,早晚之间,赚得盆满钵溢。仗信息之先,囤积居奇,是“官倒”们发家致富的法宝。所以,最终导致强者为盗,弱者卖身,社会动荡不安。“官倒”如此猖獗,隋朝仅历三十几年就亡国,理在必然。

据说,最近流行一个反腐新名词“一家两制”。比如2014年11月《中央第五巡视组向浙江省反馈巡视情况》中这样表述:一些领导干部插手土地出让、工程建设、房地产开发问题反映集中,领导干部“一家两制”、利益输送出现新的表现形式,手段隐蔽……

这里的“一家两制”即指父母在行政机关工作,子女乃至直系亲戚开办企业,依靠权力谋取利益。比如,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,他的亲家和女婿开办公司,然后从其主管的公安系统拿项目,投标成功如探囊取物一般。再如,刘铁男的儿子刘德成通过开办空壳公司,空手套白狼,或者利用老子手中的大权为他人办事,大肆敛财。最具讽刺的是,“办案人员在刘铁男办公室中,发现一本法律法规读本中有不少折叠和勾画的地方,内容主要是领导干部子女经商谋利方面的”。据说,刘铁男还把这些法律法规给儿子刘德成学习。当然,学习的目的肯定不是教育儿子怎么知法懂法,而是如何想方设法钻法律空子,逃避责任。

官员“一家两制”,使利益输送手段越发隐蔽,但法网恢恢,疏而不漏,很多人最终还是丢了乌纱,破了家。所以,建议这些官员实在应该学一学廉吏于成龙。被康熙称为“清官第一”的于成龙,赴任广西罗城县知县时,将祖传田产文券交付长子于廷翼,叮嘱道:“我做官不管你,你治家莫想我。”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卒于官,终年68岁。临终前,属吏入视,身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,私人财物竟然只有一袭绨袍,几罐盐豉,令人不胜唏嘘!

“官不聊生”的论调甚嚣尘上的今天,领导干部们有必要再重温“拔葵去织”的故事。不仅如此,还要及时拔掉官员后园的“葵”,毁坏他们赚昧心钱的“织布机”,堵上他们与民争利的发财道路,让每个官员都像于成龙那样敢说“我做官不管你,你治家莫想我”。如是,则国幸矣,家幸矣,百姓幸矣!


 
网站中文域名:威海市中心医院.公益
地址:威海市文登区米山东路西3号
邮编:264400
电话:0631-3806624 ,0631-3806600
投诉电话:0631-3806613(工作日7:30-11:30、13:30-17:30) 0631-3806600(节假日、非工作时间)
鲁ICP 备05034722号   鲁公网安备 37108102000054号

友情链接